个性化教育,新高考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原创 hacker  2021-06-25 13:40  阅读 222 次浏览 次

可以这样说,所谓新教育,新高考教育,核心上还是高考机制,谈不上素质教育,换汤不换药,这种机制在个性,想象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面,只能是走形式,在效果上,看谁的形式一走一过的更精彩,更有画面感,但是没有实质作用个性化教育。

严格上说,让一个孩子,在10几岁到20岁的年龄,通过高考机制的生活作为主旋律,并评定人才,是反人类的个性化教育。

我们知道个性化教育,当一个人在20岁前,认为自己是否是好的,是优秀的,是要通过外界反馈来认知的,自己本身并没有明辨能力,而他的认知和反馈环境,却非常单一,在只推崇学霸的体系里,人们都想成为主流意识最推崇的那个角色。

大多数中国孩子面临的反馈都是通过他的应试分数来决定和代表的,即使他有着诸多优秀特点和特质,在这种机制下,分数决定着主流意识对你的评定,而悲剧的是,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所形成的第一次自我,完全取决于外界的反馈,我们不谈其他情况,按照大多数在最开始就用心努力去考试和竞争,却无法在应试教育里成为精英的孩子,多半出了社会,甚至在没有出社会时已经形成一个不好的自己,产生最初对自己社会层次的定位,虽然是不客观,不正确,却又无法逃脱,无法改变的一种内核自我。

这也是学霸在换了一个环境下学习,会渐渐导致其放弃学习。优秀的山村学生转入到实验中学,成绩却演变为不如过去在山村的成绩好,表面找不出原尾,但是诸多案例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是违背了以人为本,不懂得论人的成长的内在发展规律。

只要素质教育在应试的单一评定标准下,素质教育就是走过场,要让素质教育成为对人刚性评定标准的部分,高考机制就得深化改革。包括6年中学科目,考试内容和形式,大学对人才选拔的发觉方式等有着深化的改变。

只有人不被单一的分数控制出路,素质才能有出路。

本文地址:http://fzjhjy.cn/573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衡水金卷的公众号,公众号:aiboke112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