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四部门联合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治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要治理培训热,减轻学生负担,必须进行教育管理与评价的深层次改革。
首先,目前有舆论对四部门的专项治理和“华杯赛“决赛暂停给予很高的评价,但不要忘记,类似的减负文件每年都在发,可一直没有起到多大效果。“华杯赛”现在只是暂停,没有说取消,而且,教育部的公告,也只是对竞赛进行规范。四部门的专项治理,有新意的是治理培训机构的提前教学、超纲教学以及强化应试,但这需要进一步界定,因为我国体制内学校也存在超前教学的问题,几乎所有初中,初二就提前上初三的课,高二已上完高三的课,高三完全是复习迎接高考,如果体制内的超前教学、强化应试管不了,怎么管校外培训机构?
其次,我国的竞赛热和培训热,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而且,严格说来,不是分数评价,而是名次评价,所有学生要用考试成绩排出名次。100分总分,即便一名学生考95分,如果排班级倒数,也是“差生”,这令家长充满焦虑。我国过去三十年间一直在推进中高考改革,但是改革一直没有触动总分录取方式,基础教育严重应试化、功利化。有人说是培训机构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但实际情况是,应试教育制造了培训需求。不治理应试教育,而只治理培训机构,是治标不治本。
二是我国的学校教育被人为的分为三六九等,制造学校间的差异、等级。从幼儿园开始,我国的学校就不断分化,幼儿园有省示范幼儿园,小学、初中有名校,重点校,高中有超级中学、重点中学、示范中学,大学有985、211、“双一流”。这样的等级化,造成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有人说,我国学生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是因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太少,这是似是而非的,在等级化的环境中,不管所有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何,前5%的才会被视为优质。为争取进入前5%,各种手段都使上了,甚至不惜孩子的身心健康。
可以说,单一的分数评价,单一的成才选择,令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和家庭都陷入升学教育困境中。遗憾的是,历次减负,都只要求学校要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培训机构要规范经营,要求家长要理性选择培训机构,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可却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这就是越减负学生负担越重的原因。
因此,评价减负措施是否管用,就要看这一措施是否有助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有助于拓宽多元选择。如果不能起到这方面效果,减负就可能流于形式,止于文件。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