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2025届新高三学情摸底考考后强化卷(8月)语文(新课标卷)试题
2024-08-10 15:38:43
[学科网]2025届新高三学情摸底考考后强化卷(8月)语文(新课标卷)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强化训练卷
2、学科网2024年高三5月大联考新课标二卷
3、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强化训练卷语文
4、学科网2024年高三5月大联考新课标二卷答案
用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等题材类型来梳理现代通俗小说,而这些小说在发表时,已被报纸杂志的编辑归属于某一题材栏目之中。网络小说的发表与此有些类似,网站分门别类地刊布小说,这样网络小说便被人为地作出了类型区分。如此来看,通俗小说、网络小说、类型小说仿佛就成了可以互通的概念。然而,网站或现代期刊的小说归类比较粗糙随意,学理化不足,基于此而生出的“类型小说”话题本身就应该得到辨析。从结构、叙事、话语等方面进行分类,当然也能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小说”,而这样的“类型小说”能突破所谓雅俗的限制。如果题材可以区分不同的类型小说,那么在新文学或雅文学中,乡土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就俨然可以成为“类型”。如果叙事结构能作为类型归纳的依据,那么对小说深层结构的解析,可以突破雅俗之界,通俗小说和严肃文学能够共享某一深层叙事结构。另一方面,一部通俗小说或网络小说不一定就只属于某个类型,“跨类型”的小说文本比比皆是。一则由于题材分类相互之间本就有重叠含混之处,玄幻与奇幻、都市与现实等类型的分界并不明确;二则由于类型本就是一种人为归类法,小说写作是具体的个人行为,往往会突破一般或抽象的成规。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已指出当下小说“后类型化”的写作趋势,是互联网世代新经验的“先锋性”表达。当代小说面临的不再是雅俗对立的问题,因为新文学对“鸳鸯瑚蝶派”的批判语境早已不复存在。在数字媒体、网络消费、人工智能不断升级的当今世界,中国小说需要怀揣人类共同体的忧患与希冀,陪伴、引导与塑造更广大的阅读者。文学创作诉诸读者,大众读者的成长促进了文学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当代文学需要超越雅俗之辨,在大众主体及其精神潮流中创造与成就最优秀的价值。(摘编自张蕾孟亮《雅俗之辨、类型文学与大众读者》)材料二:文学从一开始,似乎就有雅俗之分,甚或雅俗之争,但却从来没有分开过,也没有争出什么高低。分或争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雅俗握手言和,然后雅俗同体,皆大欢喜,最终,呈现为一种新的文学景观:雅中添加了俗的成分,使得作品更具趣味性和传播力;俗中注入了雅的底气,作品的艺术性和传承性都获得了提高。在这方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也可以说,为几千年的文艺及文学格局和审美标准,编订了一部基本的秩序册。《诗经》中的三大板块,以土风歌谣为主的“风”,以正声雅乐为主的“雅”,以宗庙音乐为主的“颂”,题材不同,风格相异,价值指向各自有别,却同在一册,安然相处,而且共同为“经”,联手成为几千年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源头。以漫长的文学史的眼光去看,几乎可以断定,凡是有重要文学建树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学必然是雅俗并包的;凡是有杰出文学创造力的作家,这位作家必然是雅俗同体的;凡是有较高艺术水的作品,这件作品必然是雅俗共赏的。其中的区别仅在于,有的时代,在对待雅俗问题上有某种轻重,有某种倾斜,体现在具体作家或作品上,有的偏雅,有的则偏俗。在对待雅俗问题上,各个时代也会有分歧,有争论,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达到水火不容的境地。这种雅俗一家现象,从先秦,到汉魏,到盛唐,到宋元,到明清,贯穿了整个古代文学史。即便到了民国,文学面临大幅度的文白决裂,其“分”也彻底,其“争”也激烈,但其结果却是培育了现代文学的繁荣之花,代表性的作家,无一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了雅中有俗、俗中见雅的品格。(摘编自马步升《雅俗从来是一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在当代被读者视为经典文学作品,属于雅文学。B.“类型文学”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小说,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只是在小说中最为突出。C.文学自诞生以来,雅俗之分和雅俗之争一直存在,但从未分出或者争出什么最终结果。D.民国时期的文白决裂导致雅俗文学的完全分离,文学界对雅俗问题的争议达到了顶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高一6月教学期末质量检测·语文2第(共8页)】B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学科网]2025届新高三学情摸底考考后强化卷(8月)语文(新课标卷)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