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下)安徽高一5月份阶段性检测试卷及答案试题(语文)

2024-05-28 15:34:20 

[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下)安徽高一5月份阶段性检测试卷及答案试题(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结构作主语,“方千里”是主谓结构作谓语,其中的“方”是主语,“千里”是谓语。可以译为“齐国的土地纵横各有千里”。《赤壁之战》中的“地方数千里”,也同样是主谓结构作谓语。造成译文不准确的第三个原因是不了解古文的修辞方式。《岳阳楼记》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的人直译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而悲伤”。从字面看似乎也通,但原话的精神实质没有表达出来。范仲淹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锌方式,有的人把这两句话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的处境好坏而欢喜悲哀。”这个译文正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如果把“外界事物”改为“外界景物”就更贴切了。“事物”这个词用在这里太宽泛,用“景物”这个词就跟上文的“览物之情”的“物”联系起来了。衍译和漏译古文今译应当忠实于原文,如果脱离原文,凭空杜撰,画蛇添足,随意加进原文字里行间所没有的内容,这就是“衍译”。“衍”就是多余的、误增的意思。“漏译”是指把原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漏而不译。我们说,在翻译的时候不能脱离原文,不能够增添字里行间所没有的内容,不是说只能一字一句地直译,也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增添原话所没有的内容。相反,有时必须要增添一点内容才可以把原话的本意确切地表达出来。漏译有两种:一种是照搬原文,当译不译。《齐桓公伐楚》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有一本《古文观止》译为:“那楚国有方城的山,可用作城;有江汉的水,可用作池。”译者对原文的结构显然是不理解的。“方城”“汉水”都是介词“以”的宾语,“方城以为城”应译为“拿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以为池”应译为“拿汉水作为城池(护城河)”。像“城”“池”都是古今义有别的词,不加以翻译是不恰当的。另一种漏译是原文中有的词语或句子在译文中根本没有着落。如《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有人译为“于是庄公就把姜氏安放到城颍,并且发誓说…”这里漏译了“誓之”的“之”字。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把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起码的条件当然是对古汉语的词义、语法结构等要有准确的理解,但文字表达能力也相当重要。文字表达方面最常见的问题有以下三点。用词不当。如《郑伯克段于鄢》里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有人翻译为:“小人我有一个母亲,小人家里的食物她都尝过了,就是没有吃过您的肉。”“没有吃过您的肉”有歧义,容易被误解为“没有吃过庄公身上的肉”,如果把“肉”字改为“肉食”,这样的误解就可以避免了。用词过于现代化。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有人把“封人”译为“边防部队的最高司令官”。“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有人译为:“愿使他充当一名警卫员,担任王宫的保卫工作。”“司令官”“警卫员”都太现代化,与作品的整个风格不协调。句子不通顺。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译文是:“因为士子情愿为了知己的人用,好像女子的情愿为了悦己的人包涵。”这样的译文根本不通,简直不知所云。2024年云学名校联盟5月高一语文试卷(共12页)第2页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下)安徽高一5月份阶段性检测试卷及答案试题(语文)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app下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