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三)3文科综合(新课标)试题
                            
                                                                                                                                                            
                                        2023-12-23 14:34:08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三)3文科综合(新课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21.B【解析】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将有望实现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跨越式突破,开启我国综合性太阳空间观测的新时代,这表明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表明了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③④符合题意。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消除客观规律的制约,也不能改造规律,①不选。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不是基础,②错误。故本题选B。22.C【解析】福田区代表深圳市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深圳在气候投融资工作方面走在前面,其气候投融资改革的创新举措,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借鉴,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原理,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④符合题意。福田区代表深圳市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涉及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没有体现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关系,①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3.B【解析】浙江省杭州西湖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调整业态结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①③符合题意。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表述错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调整业态结构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24.B【解析】周代时官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政府官吏人数已相当庞大,推动了丝帛染色的发展,并配制出了许多新颜色,即所谓的“间色”,用不同颜色的丝帛等材料来制成服装用以区别官吏的等级。而染色行业制出的新颜色又保证了新增官吏的官服能与旧有官服有所区别,从而又促进了官吏等级制的进一步完善。通过服饰来规范等级,体现了西周礼乐制度得到发展。因此答案选B。考点:先秦政治制度25.A【解析】西汉时期儒学融合了道家,阴阳家的学说,提出君权神授,这迎合了汉初强化君权的需要。西汉后期,儒生的经学著述乃至王朝的主导意识形态中出现了大量谶纬、术数等神秘主义的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儒生面对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尖锐,而对儒学作出的一个调整。每到社会动荡、政局紊乱的时候,谶纬之学就成为各种政治权势相互斗争的有利武器,以达成政治目的,最突出的两个例子就是王莽和刘秀。这体现了儒学发展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正确选项为A。B材料没有体现,C时间上不符合,佛教在东汉传人我国,道教于东汉末年形成,D过于夸大。考点:汉代儒学26.A【解析】图1:科举录取人数最少,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度停考,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教育重心早已南移的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唐代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2为唐朝。图3:录取人数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明清科举制达致鼎盛,经济重心南移的进一步发展,南方文化进一步繁盛的状况吻合。故图3为明清。图4:录取总人数显著增加,在分布上:北方省份河南录取人数高居榜首,南方录取人数明显增加,尤其是浙江高居南方各省榜首。这与两宋重视文官,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北宋时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河南开封又是北宋都城和政治中心;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都城迁至杭州城等状态吻合。故图4为两宋时期。因此答案选A。考点: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27.D【解析】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隐瞒人口的现象大量减少,再加上中央集权和基层治理不断强化,因此图中统计人口线路走向和实际人口区间缩小,大致吻合。人口激增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引进,清人口激增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A项排除。图中所示几个人口下降的时间及原因一东汉末年:战乱,分裂割据;盛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南宋末、元末:战乱;明末清初:战乱;1851年后:太天国运动,战乱。由此,战乱、割据、农民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是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户籍管理失效,B项错误。从图中所示,人口数量不稳定,起起伏伏,并非长【高三文科综合·参考答案第3页(共8页)】·WIJY·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卷(三)3文科综合(新课标)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