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联盟 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L语文答案
2023-11-06 08:17:03
九师联盟 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L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九师联盟2024高三3月质量检测语文
2、九师联盟·2024 - 2024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答案
3、九师联盟2024三月联考语文
4、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三月答案语文
5、九师联盟 2023-2024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6、2023-2024九师联盟高三三月质量检测语文
7、九师联盟2024高三3月语文答案
8、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答案
9、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三月质量检测巩固卷
10、九师联盟2024高三3月质量检测答案
材料二:①自我的去除被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是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像庄子所说的“离形”“堕肢体”,身如槁木,面如死灰,从而根除情欲,使得心灵光明莹洁,一无挂碍。▲在这里,人的内在情欲被看成尘垢而被弃置,激烈的情感波动已被宁定的精神境界所取代,丰富活泼的内在世界被荡涤澡雪成为空旷虚无的心灵空间。当然,这只是短暂的情感离异,目的是要保持适宜的审美态度,并不都是向往不近人间烟火的高人逸品式的境界。古代许多艺术家都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必以情动人,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真”的非功利、非情感的特点,恰恰是为了真正的爱、真正的恨,得到艺术美的魂灵。②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摆脱普遍的知识形式,从惯中跳出,从僵化的自我中跳出,摒弃用心思索的自我,而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因为“客观的知识,实与主观的情感成反比例”(王国维《文学小言》)。古代艺术家提出“无言”的重要主张。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这种先入的知识形式和刻意的知性追求,必然导致审美静观的搁浅。审美中“无言”之境追求的是深层的契合,而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司空图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进入审美观照的主体应该像落花那样无声无息、冲和淡雅,在自由的情境中尽情地吸吮客体的美,“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以忘我的情怀跃入大化流行的韵律中去,在这里任何解释的欲望都是多余的,正如陶潜所说的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古代艺术家屡屡致意于此。③三是对自我行动的超越。中国艺术家提出“不作”的主张,即要顺应自然之势,必须不可不为而为之,禁绝苦思冥想刻意精工。如果胸无丘壑而勉强为之,主体内乏怡顺之气外有功利之心,这就必然带来心灵秩序的紊乱,决不会出现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司空图说:“惟性所宅,真取弗羁……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而审美主体也必须以自然之心去熔铸意象,方可创作出天机流荡的艺术作品,来不得半点勉强凑泊,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无一丝为文之心,恰恰是创造出第一流艺术作品的必要心理氛围。(摘编自朱良志《“虚静”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雕刻和图画不追求妙肖人生和自然,是因为艺术应与实际人生有距离,否则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B.艺术中的情感要经过一定的客观化,艺术家要完全摈弃个人的切身经验,始终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C.艺术上的“无言”要求淡化审美主体心力智巧的作用,不作刻意的知性追求,而更在乎深层的契合。D.“不作”的主张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刻意,而应追求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努力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②段举埃及雕刻例意在表明这种千篇一律是不近情理的。B.材料二第②段引陶潜的话意在表明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很有必要。C.材料一论证立足于欣赏者和创作者,材料二论证立足于创作者。D.两则材料都论及艺术与情感,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有相似相通之处。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九师联盟 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质量检测L语文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