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历史答案答案

2023-09-17 06:54:42 

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历史答案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1)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4分)(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10分)17.(14分)学界对20世纪前期我国乡村的发展状况多有考查与记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5年后,长期“沉积”乡村享有一定特权、也承担各种公共职责的绅士阶层,开始纷纷移居城市、投资商业,而一些暴发的、缺少文化的“土豪劣纱”逐渐兴起,“使(乡村)风俗更加败坏,而吏治亦愈不易言”。1925年,章太炎指出:“自教育界发起智识阶级名称以后,隐然有城市与乡村之分,城市自居于智识阶级地位,轻视乡村。”若以1821-1830年间全国农作物亩产量指数为100,1891-1911年间为78;1931年粮食作物亩均产量为270.09斤,比清代中叶的367斤下降了26.2%。由于大批无地农户无力租种土地,耕地荒废面积增加率若以1914年为100,1930年已达323.1917年据农商部调查统计,全国有36%的农户耕地面积不到10亩。江苏昆山佃农的比例由1905年的57.4%上升为1924年的77.6%。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对全国22省850县所做的调查表明,借钱农户占全体农民户数的56%,借粮户占48%。许多农民在难以生存的情况下,走上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道路。据1933年21省有报告资料的县份统计,离村农户均占该县农户总数的4.8%,高者达12.2%。一一据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等概括20世纪前期我国乡村发展的状况并加以阐释。(14分)18.(13分)近代以来,长城的国家象征意义不断形成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城材料在鸦片战争前,长城在中国主要是作为一种苍桑、悲凉的象征物为人们所认识,并且具有浓厚的保守和令人畏惧的负面色彩。鸦片战争后,一些文人志士开始通过长城表达忧国忧民、保家卫国的思想,如林则徐就曾在遣戍伊犁途经凉州时写下“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的诗,长城在这一时期初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端倪。1933年开始,在中国先后出现了“血肉长城”“钢铁长城”等词语,特别是之后最流行的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号召国民“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起到凝聚人心、动员全民的作用,此后以长城为题材的歌曲、照片绘画、诗歌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象征的观念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同。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清乐·六盘山》,其中的“不到长城非好又,屈指行程二万”一句展现了强烈的鼓舞力量与乐观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明确指代国家及政权的元素上开始大量使用“长城”符号或形象,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历套人民币上几乎都有长城的形界,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长城元素也大量使用。长城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一摘编自王雁《论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长城国家象征意义的形成进行评述。(13分)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衡水金卷先享题·月考卷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历史答案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app下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