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安徽专版] 历史(三)3答案
2023-09-03 13:11:28
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安徽专版] 历史(三)3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口不衡”问题,排除A项;“大规模移民到咸阳北部”可以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但是“迁徙豪富到咸阳”并没有这种作用,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的“今内蒙古中部”、“今陕西北部”,可知其并不是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活力,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周公时“县大于郡”,郡辖于县,秦始皇时“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秦朝郡县制对周公的县郡进行了颠覆性改造,有利于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故选D项;“因袭”不合史实,郡县制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相关制度,排除A项;“强化”不合史实,西周宗法制在秦朝被废除了,且题干提及的不是大小宗关系,排除B项;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其弊端未凸显,排除C项。7.【答案】B【解析】五铢钱作为古代社会的一般等价物其本身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五铢钱的存废反映的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故选B项;货币制度的惯性指的是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但材料强调的是五铢钱的存废,而非滞后,排除A项:世家大族的兴起并非因为五铢钱,排除C项:五铢钱的存废不会对魏晋时期的战争产生直接影响,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者都认为其是华夏祖先的继承人,这反映出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与多民族政权并立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于汉族文化的认同,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各民族”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种禾黍、养蚕缲茧等),在生活俗方面也逐渐汉化(著锦衣等),同时,汉族人民也学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如学胡乐等),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藩镇,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其他地区的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区域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财源型藩镇从财力上支撑朝廷,防御型藩镇从武力上拱卫了关中安全,防遏型藩镇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河朔地区藩镇割据形势的变化,不光取决于河朔地区藩镇本身的势力消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三类藩镇的动向,这体现了藩镇割据的制约性,故选A项;当时,西北边患并未得到底解决,故排除B项;当时,唐代仍维持统一的局面,故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表可知,唐中后期绝大多数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长官,参与机构也发生变化,这与唐初中枢机构三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即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故选A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内部制衡机制,排除B项;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多是分散相权的体现,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与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无关,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再区分土户、客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可知,该赋税制第2页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安徽专版] 历史(三)3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