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模拟练习0821(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2023-08-22 11:06:29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模拟练习0821(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衡水金卷先享题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汝州市实验中学2022一2023学年高三年级月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先秦典籍中,“美”与“善”两字在不少情况下是同义词,所谓“美”实际上就是“善”。这样的例子很多,举不胜举。但是,“美”究竟还是同“善”有区别,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善”,如《左传》桓公元年的记载:“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这里的“美”,其含义明显不同于“善”。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大量的材料说明,这种明显的不同于“善”的“美”,在最初指的就是能直接给人以感官享乐的声、色之美,而且连味的美也包含在内。《国语·周语下》记单穆公的话,明确地指出声、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战国后期,荀子还曾多次谈到味“声*“色的美。他说:“.…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荀子·王霸》)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说明,最初所谓的“美”,在不与“善”相混的情况下,是专指味、声、色而言的。这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最初对与实用功利和道德上的善不同的美的感受,是和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适分不开的。其中,味觉的快感在后世虽然不再被归入严格意义的美感之内,但在开始时却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从字源学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如德文的“Geschmack一词,既有审美、鉴赏的含义,也有口味、味道的含义。英文的“taste”词也是这样。中国的“美”字,最初是象征头戴羊形装饰的“大人”,同巫术图腾有直接关系,虽然其含义同后世所说的“美”有关,但所指的是在图腾乐舞或图腾巫术中头戴羊形装饰的祭司或酋长。在比较纯粹意义上的“美”的含义,已脱离了图腾巫术,而同味觉的快感相连了。后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宋徐铉注说:“羊大则美,故从大。这就是说,“美”是味道好吃的意思,“美”与“甘”是一回事。《说文解字》释“甘”云:“甘,美也,从口含一。”虽然这是汉人的说法,但保存了起源很古的以味为美的观念。上述字源学的考证说明,在中国,“美”这个字也是同味觉的快感联系在一起的。两汉以后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如钟嵘和司空图关于诗歌的著作,还常常将“味”同艺术的
本文标签:

本文地址: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模拟练习0821(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app下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