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教育培训的寡头时代已经来临。中小培训机构,个人培训机构(课后托管、个人辅导、没有工商注册的学校周边小机构),老师个人带学生的模式依然会存在,但课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会聚焦到一小部分的大机构手中,这些大型的机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参与、左右应试体制内的考试难度、考试内容、考试方向。
这样的趋势其实在近十几年越来越明显。某些地区的小升初,中考的题型,甚至部分都来自于某些机构的培训内部教材。
我觉得从个体家长的角度来说,考虑行业的变化,其实不是太有必要,因为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只是需要帮孩子找到最合适的老师,最好的与自己的孩子匹配的教育资源,不管这教育资源是来自于大的机构,小的机构,个人还是来自于网络授课的模式。
小的机构一定会被大的机构以大鱼吃小鱼的方式吃掉。或者小的机构会想方设法背靠大的、有资质的、符合规定和标准的机构。行业的标准一定来自于某些大型的机构。其实从今年开始大家已经看到这一趋势了!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以“大学”命名的院校通常要比以“学院”命名的院校好。
(1)以专业性院校为例,师范大学通常比师范学院好(如广州的华南师范大学,就要好于同样位于广州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农业大学比农业学院好(如广州的华南农业大学,要好于广州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理工大学比理工学院好(如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要好于东莞的东莞理工学院),医科大学比医学院好(如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要比广东医学院好)。
(2)以综合型院校为例,同样是以城市名称命名的院校,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大学,要比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学院好。如广东省的广州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就要好于同样是广东省的肇庆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
(3)国内的211工程重点大学,除了少数艺术类院校之外,其余都是以“大学”来命名的。
国外的教育国情跟中国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像麻省理工学院这类国外大学,专注于学术和实践的研究,在国际上已经是很牛的大学了。像国内的一些学院,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一直都不改名,一般都是特色专业大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大学文化,有自己的强势学科。在我国大学比学院的规模要大,优势学科,优秀教师等很多指标都更有优势,听上去比学院要高大上,可能对招生更有吸引力,所以很多学院想更名为大学。
我国出台此政策很好,有利于我国大学教育发展,期待。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交流!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