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题:怎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
其实教育学生并不是老师的事,是需要和家长配合的,家长的教育也很重要,要培育出好的学生,老师家长都要多费心,双方和学生多沟通,走进学生心理,才好.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关键。可惜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在中国来说简直是一个梦,整天考呀考,考差了学生的“体”,考丢了老师的“德”。老师的“德”都成了问题,学生的“德”能好到哪里去呢?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和四有新人教育目的是否存结构上的缺陷?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以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1]大学生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种价值指标,是现实人发展的理想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在唯物史观的视野里,由于人的本质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劳动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生命活动”或存在方式,因此,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化所反映的是人的本质的全面提升。二是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深刻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3]三是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因此,能力的发展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既是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又是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
同时,社会是人的社会,它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约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从当今的社会实践出发,具体的分析、考察、预测大学生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实现和保障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目的。
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自己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立足社会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社会经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索中实现突破。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理想要转变为现实,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需要经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奋斗。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