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以素质统领的新质量时代教育改革,即3.0时代。”具体而言,当初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课程目标的1.0版,后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2.0版,现在的“核心素养”则是3.0版。
核心素养统领下的新一轮综合改革,必定引起学校教育以“育人模式重构”为中心的深刻变革,“即学校教育必须转型,从‘分数教育’向‘核心素养教育’转变,从‘塑造教育’向‘自主教育’转变,从‘灌输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目前没有看出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实质性的改变,更谈不上什么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改革。教育需要彻底的去功利性的、回归教书育人本质的彻底改革,这才是真改革。我认同@王久辛 先生所说的,教育改革是目前最大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为民为国为千秋万代的头等大事。
成功教育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观和教育范式的体系,正在逐步加速实现其理论建构和社会建构的进程教育改革。成功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正在对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改革学校教育的战略建模,产生持续的影响和作用。本文的讨论,与我们考察成功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和提问题的方法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还深刻影响并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社会各界对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对我们曾倍感自豪的应试教育体系的不满乃至指责,却在日愈加剧。
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成功教育的倡导及其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体现了多元价值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视野下的理论创新,也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改革和范式建模的一个具体成果。成功教育主张以学生的发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潜能开发、主体唤醒和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培养。
通过成功教育的实施,意在通过以适应学生自主成功为追求,以学生的主体建构和经验生成为途径,通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学校环境和学校文化的营造,从而实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及学生“自我概念”的转变,以获得学业成功,最终达成教育自身的成功。
20年来,刘京海在其成功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历史地、逻辑地产生出一系列对他说来是相当重要的思想结论:从对人文主义教育信念的感性直观,经由对基础教育实践与现状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性抽象,进而达到由成功教育所实现的对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抽象具体的思想会聚和本质再现,以及建立其上的有关基础教育整体教改的基本战略。
本文作为针对成功教育本身及其潜在知识形态的成功教育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成功教育研究及其教改实践的思维着的考察及知识透析与理论阐发,以发现构成成功教育的原创知识、理论内核、逻辑架构及其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战略的合理性。 一、深入理解成功教育的教育改革愿景 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可能都会对中国教育产生这样的感慨:新中国60年十数次的全国性教育教学改革,却不得不在反反复复处理那些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的老问题的同时,还不得不去直面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受库恩“范式转换”理论的启发,20世纪下半页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向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转变的教育思潮,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由教育“范式转换”引导的教育改革运动,开始从社会的历史转型和人的终身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并尝试运用更为丰富的多学科话语,来解读当代教育及其指向未来发展的无尽内涵。
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倡导和实施,就是教育范式的当代转换和教育创新的集中体现,集中体现了成功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国民素质教育愿景。 刘京海成功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堪称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及教育范式转换的一个当代经典。本文通过对成功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考察,认为成功教育的改革愿景主要包括:(1)实现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建构;(2)对发展本位的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3)尝试建构一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可能范式。
(一)素质教育的模式建构 成功教育有确定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和价值诉求,《成功教育》一书中是这样表述的:成功教育把教育目的直接指向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给予了素质教育以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证明;成功教育是一种成功的素质教育及整体改革的模式。
由于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并与之保持结构的高度一致;同时科学知识给予工业社会以基本的动力和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指向知识目标,以现代科学学科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就获得了最终确立。人们坚信,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就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也将没有对人类力量的调动与组织;学校教育及其教学工作,须以学科知识作为主要的价值指向。
但随着人类社会向后工业时代的社会转型,学科本位的知识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其需要,人们的确期望教育的服务对象应既着眼于个人,又着眼于社会方面能够做得更好,因此提出了回归教育的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作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大的教育改革计划和系统工程,是一个包括其思想体系、目标、内容、课程、实施途径、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技术及保障、评价体系内的复杂系统,最终要通过与之相应的学校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学科教学形态实现。
素质教育强调,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是学校全部课程(学科、活动课程)的任务,而且也是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目标统领学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沿着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发展。 关于成功教育,刘京海的直观描述和抽象具体的概括是: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
作为观念,它主张人人可以成功,主张成功是多方面的,主张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方法,他强调从外压式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通过成功的不断积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发展积极性,最终形成自己主动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
这是刘京海在长期教育实践及其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所作的非常本质化的思维,最终提出并实践了现在看来是正确有效的成功教育思想理念,以及改革基础教育国民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 1。基础教育作为普遍的国民素质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其面向全体国民的素质教育方向 基础教育首先是打基础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刘京海指出,以往“学科本位”的基础教育,力求教育内容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怎样,是否为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须的、恰当的,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
而学生的素质养生、能力提高和全面发展,不能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范畴,致使基础教育不可避免地发生程度不同的目标迷失和加之偏离。 成功教育提出,基础教育应该研究并关注学生的发展,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最必要的;什么样的能力是必须掌握的;什么样的人格素养对于学生是最切实应当具有的。
因此,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必然方向,必须实行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人格养成的综合性教育;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回归基础教育本身的目的。这既是成功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也是意识到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当务之急。 2。 基础教育作为普遍的国民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关心“差生”群体,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刘京海发现,当前基础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反复成功的人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人越来越差;不同的过程形成不同的结果,这就造成基础教育的一个反常的后果:在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获得学业成功者的同时,也为社会留下了大量的“失败者”。
刘京海认为,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不管经历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都会首先作用于人的自我概念。所不同的仅仅是:反复成功导致人的自我概念积极,反复失败则导致人的自我概念消极;而自我概念积极与消极,是我们判定人格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也是衡量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尺度。
因此,教育的根本追求和最大意义,显然在于帮助每个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唤醒主体的意识,充分激发主体主动地发现、实践和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而不是相反。 因此,成功教育改革伊始,就将“转变差生”问题,同基础教育的现实困境,以及他对基础教育的本质反思和批判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成功教育的立意,从转变“差生”着手,通过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养成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促使每一个教师成功,最终实现基础教育自身的成功。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