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加强中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两点建议

原创 hacker  2021-06-21 05:18  阅读 211 次浏览 次

说到诚信问题诚信教育,首先得分析中学生不诚信的来源是什么:
1,家庭教育,父母经常给孩子承诺一些事情,可是不经常做到,长期以来孩子就养成不诚信的习惯。
2,学校同学间的影响,学生期间,孩子之间的攀比,引起部分学生心理上的阴影,于是他们想极力去弥补这方面,于是学会撒谎,慢慢失去诚信,养成不良习惯。
3,中学生正处青春期,难免对异性同学会有好感,于是就有了各种异常举动,买东西,送礼物,没钱就得撒谎,慢慢也就成了习惯。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1,父母不能失约于孩子,哪怕一次。
2,家庭,老师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攀比心理。
3,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要主动去引导他们,告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减少孩子大量的猜测及不良信息的阅览,从而导致失去诚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虚构实习经历、谎报实习时长,部分大学生暑期实习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日前被媒体曝光。媒体调查显示,86.8%的受访大学生指出暑期实习流于形式、单纯“刷”简历的现象较为常见。

与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相比,更令人心忧的是,这类报道在舆论场中并未引起多大波澜。有人认为,实习经历造假算不得什么大事,何必大惊小怪?这或许是因为这些人把注意力过多放在了“实习经历”上,觉得实习并非严肃的职业行为,却忽视了“虚构”“谎报”的性质——这就是造假,就是不诚信。
因此,诚信教育永不过时,而且永远没有完成时。十几年前,因为一次高考作文题,全社会曾掀起一波关于诚信问题的大讨论。多年过去,我们发现,一些不诚信行为尤其是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不诚信行为,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或许在于,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危害没有引起公众的警醒和反思,从而使得失信行为有所蔓延。那么,一些学生的失信行为难道说明他们个人品质有严重问题吗?恐怕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简单来说,社会上尤其是与教育相关领域的一些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了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判断,给他们做了错误的示范。

青少年学生和哪些社会组织打交道比较多?自然是培训机构和打着各种教育旗号的社会组织。比如,近来有媒体报道,一些培训机构打出开发脑潜力的广告,可让孩子具备蒙眼识物、超速记忆甚至过目不忘的特殊能力,有机构推出的为期10天的课程开价近2万元。

监管部门对此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比如,据报道,因虚假宣传,今年4月,南京有关部门下发通知,取消南京交通科技学校2018年招生资格。但到了6月,该校换了一个名字诚信教育:新领航职业学校,又开始招生。这类学校经常在工商部门注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的主管、监管部门多样,多头管理导致难以统一归责,这就给了“假大学”“假中专”生长空间。
诚信教育既是校园围墙之内的事,根源却更在围墙之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诚信绝非只是教育问题,它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唯有构建和不断完善人人讲诚信、对失信行为“零容忍”的社会诚信体系,才是破解青少年失信行为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案。

为何说诚信教育永远没有完成时?

本文地址:http://fzjhjy.cn/2870.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衡水金卷的公众号,公众号:aiboke112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