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教育方针可以更新吗?
写在前面:在中国,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方针政策一般是要坚持好多年的,这反映了我们国家在政策法规制定上的前瞻性,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今天,我是斗胆拿咱们党的教育方针来说点事了!我是颤颤兢兢呢,但又感觉是非说不可了,不对之处还请大家原谅,批评指正…… 我国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从社会对人材的需求角度提出的我国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从这个目标可以看出,教育活动关心的是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其本身是有很强的功利性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作为一个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来说,其必定也是要求回报的。
当然这里的回报与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回报是不一样的,它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考虑的国家的后续发展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可能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但如果深入思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你会发现它对“人”的现实幸福是不关注的。
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人”未来的生活,指向的是人的未来,而对处于学习生活中的“人”,以什么精神状态党的教育方针、生活方式学习、成长,最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不关心。作为一全国性的指令性方针,对“现实人”生活关照的缺位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社会需要的是这样的人,那么教育必然朝着这人才目标去努力,人才规格越高越好,而这一规格必然转化为对学生学习要求不切实际的拔高,最终转化为学生所“不能承受的学习之重!”如果国家各区域之间,各学校之间展开“高规格人才的竞争”,学生的学业负担必然会来愈重,其身心必然会受到这种竞争态势的摧残。
而在我国,高考的竞争导致这种竞争成为事实,学生的生活、身体状况着实令人担忧;由于方针只指向学生的未来,并不关注学生的“现实幸福”,也就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并不十分关注,也就必然导致以损害学生正常的发展规律为代价而换取目标的教育现实。
在中国正确的“人才观”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的前提下,智育发展的目标几乎成为唯一评价人才的标准,教育教学中,学生必然要被“捆绑”在学习这一棵树上。加上教育者为追求“教育利润”的最大化,忽视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求得学生优秀的学业成绩,无形之中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围绕这一方针目标常常培养不出来真正合格的人。在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之中成长起来的人,必然是不正常的。因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习生活的幸福感,他们的学习常常处于“被迫”状态,所以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思想不能落实,许多学生的“厌学”情结必然深厚。
再者牺牲了学生身体和身心健康而取得“成绩”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不会合格的。为此,我觉得教育如果只关注教育的结果,指向受教育者的未来,这是教育“功利”主义的表现。真正的教育应当关注教育结果,便更应当关注学生“现实的幸福”,让教育真正实现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享受不同的幸福,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
让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不要过早的要求他们“成人”,“懂事”,让学生拥有更长时间的“童年”,并去享受童年的幸福,这实在是学习之大幸!党的教育方针,无形之中让学生又背上了一座大山!所以党的教育方针如果可以更新,不防加上一句:培养生活在现实幸福中的人。
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问问学生:你的学习幸福吗?那就是我们国家教育之大幸了!。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