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与终身教育有何区别
全纳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倡导这样的一种氛围和条件。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全纳教育、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提倡全纳教育与开展素质教育是不矛盾的,是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也是与素质教育发展相一致的。
全纳教育对教育的缺点有哪些 全纳教育对教育的缺点有哪些<b?
中国教育的不足,有下列六点:
·大学师资不足
这是六点中最严重的一点。美国的师资与中国的师资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美国的一流学校,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越年长的老师知识越丰富,绝没有赶不上科技演变的情况。
老师不但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老师是学生所仰慕的。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一半的助理教授将被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制度淘汰掉,只留下最优秀的,成为“副教授”。
在美国,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待遇。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相对而言,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后师资曾有进步,但是近年来新老师的质量每况愈下。出国和企业的诱惑加上教授的待遇造成严重人才外流的现象。我到每一个中国的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
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都不愿意留校任教职。有些较偏激的学生认为年长的老师是过时的老古董,回国的洋博士是在外国混不下去的,年轻的老师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三流人才。虽然有“长江学者”等计划,但是最终回到中国的教授很少是一流的学者。
简单的说,三流的老师,不可能调教出一流的人才。中国必须大幅度的提升老师的资格、待遇、形象,才能挽回师资下降的趋势。
·学校体系的问题
学校里有很多本质的问题:
(1)大学里办公司,要求老师多赚钱,少教学,要求学生做廉价甚至无偿员工。
(2)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远远落后国外的,申请项目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报酬,做的研究工作没有意义,参与的学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凑足数量”、“达到指标”。
(3)对老师没有良好的晋升制度,使得较好的老师总是往行政方面发展。
中国的大学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鼓励最好的老师专心做他们最拿手的分内工作--教导下一代。
·死背而不活用
国内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但是背诵之后记得住的却很少,因为学生只背不懂。
美国的教育不强调背诵,但是美国教育也有每年重复的东西,但是重复的大部分是可用来再用创造新知识的工具(例如A+B=B+A),锻炼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学“为什么”
(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二全纳教育?为什么二分之一是零点五?)虽然美国学生的九九乘法表没有中国学生背的熟,但是他们更能够举一反三,更能够分析问题,更能够创新.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教育适合一般的人,美国的教育适合一流的人才。
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综合中美教育的优点,用最适合中国的方式,教育所有的人才。
·学习知识,但没有学习如何学习
有学生曾经问我,读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对他说,不要以为读大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每天都在改变。
大学四年学习的应该是“如何学习”,这才是不变的。学生若能举一反三,大学毕业后即可随时学习新的技术。中国往往有大学生毕业过几年就“赶不上”技术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是没有学习如何学习,而在毕业后又没有注重终身学习。
·浮躁的学风
同学们见到成功的例子(丁伟、杨志远等),也迫切地渴望成功。
这渐渐形成了一种浮躁的风气,讲究速成。对学习,同学们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造成了将来成就的阻碍。对事业,同学们不择手段的争取机会出国,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观。对创业,同学们缺乏了持久性的考虑,只梦想侥幸发财。中国学生一贯的良好特色是他们的毅力和良好的基础。
而今天的浮躁风气,甚至有可能连这个特色也拱手让人。
·团队精神的欠缺
如果现在我们从清华和麻省理工各选出10个最好的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比赛,如果是个人比赛,可能难分上下;但是,如果你要求两校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那么清华肯定大败。
在成功的软件公司,最重视的是团队的合作。一个队伍成功了,才代表个人成功了。个人的目标(和对个人的奖赏)是由团队的目标来定的。因此,美国学校的教育更注重团队精神。软件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分量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但是中国的教育更注重竞争。竞争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中国的教育鼓励“零和”(zero sum)的竞争,你赢就是我输。
因此,同学们往往不愿彼此帮助,甚至会搞破坏。我认为,学校内的竞争,应该是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单纯的去打败他人。并且在读书时,老师应奖励与他人合作,帮助别人成功,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最后,我发现老师本身也欠缺团队精神,所以学校必须对老师也有同样的培养,他们才能以身作则。
见到这么多问题和这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我也曾写过一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随信附上.
但是,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
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给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机会。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