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要不要优先谈谈“挫折教育”

原创 hacker  2021-06-17 04:14  阅读 287 次浏览 次

要不要优先谈谈“挫折教育”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挫折教育。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是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的为家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从帮助幼儿学习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到学会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教育论文: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很多家长误读了挫折教育的意义挫折教育。他们甚至认为就算生活中没有挫折,也要人为创造一些挫折教育孩子。比如有的父会回说”应该让儿子受一下当年自己吃过的苦,不然他就不知道今天的生活有多来之不易“”应该把孩子送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一下“,或者让孩子离开自己一段时间,让孩子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相信很多家长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也许你小时候就有果这样痛苦的经历:
  考试发挥失常,得了很低的分数回家后,父母会因为分数低大发雷霆,觉得“你看隔壁小明,人家怎么能打100分,你只能勉强及格”,有的家长甚至会大打出手。而那张考卷就成了孩子遭受心灵羞辱的根源,他们会觉得,“父母只爱成功的我,不爱失败的我,进一步延伸为“父母只爱表现好的、对他们有利的那个我,不爱失败的、负面的我”。父母这种“有条件的爱”后果极其严重,长此以往,它会使孩子变得容易自卑、自责,甚至是自虐、自杀的根源。
  同样的事发生在国外,一个小男孩考试只拿了个及格分,回家后他把考卷放到桌上时,父母一起凑过来看,虽然分数很低,可是父亲看过后幽默地对母亲说:“看,儿子会考试了,当年你老爸考试的时候,紧张得差点儿忘了怎么写名字”,然后和儿子一起哈哈哈大笑起来;接下来母亲安慰孩子说:“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超过你的对手,快洗手我们来吃饭,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三明治。”这个小男孩得到了父母“无条件的爱”,他能感受到“不管他考了多少分,犯了什么错误,父母都不会因面子受损而破坏他的人格”,所以当他成年经历大萧条贫困潦倒、作品三次被淘汰时,他依然可以笑着面对生活,并在和老鼠共进晚餐时激发出灵感,创造了迪斯尼经典的动画形象米老鼠。
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而这种坚强和内心的力量来自于父母给予的爱和安全感。孩子会从父母给予的爱和安全感中获得精神富足,无论以后发生什么艰难的事,也有信心去面对克服。

本文地址:http://fzjhjy.cn/121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衡水金卷的公众号,公众号:aiboke112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hacker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